查看原文
其他

在IDF看最富创造力的纪录片

妖妖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4-05-19

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简称IDF)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于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杭州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众·人”。

大会设有“西湖荣誉”评优单元、“IDF论坛”学术单元、“纪录之光”展映单元三大内容板块,将邀请中外纪录片作者、制作机构、发行机构、文化学者、媒体人齐聚杭州西子湖畔,共赏西湖纪录之光。


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海报

书本记者妖妖以媒体嘉宾的身份参与大会,并进行记录报道。

文字/编辑:妖妖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IDF一直以来都给我一种“老巢”的感觉,我大学的很多老师、同学都或多或少的以评委、作者、媒体、观众等诸多身份参与其中。此次IDF分为纪录之光、西湖荣誉、短片集三个放映单元,其中备受瞩目的是许鞍华导演新作《诗》的大陆首映和由维姆·文德斯导演的开幕3D纪录长片《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海报

安塞姆·基弗是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画家和雕塑家之一,他手握艺术的火把,在废墟、火焰与痛苦的诗歌中创造,与记忆坦诚相见。面对这位与历史缠斗的巨人,文德斯以3D的影像形式,与基弗一同钻入了他们用艺术构建的如迷宫一般的时空洞穴,在纠缠的时间线索里与自我和世界重逢。


开幕式观众观看《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3D技术在纪录片这个类别中的使用其实还是比较少的,相比于2D能够给予观众更加丰富的细节呈现与真实的感官体验,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更加接近“纪录”的本质。谈到纪录片技术层面的创新,在短片集单元有两个VR放映的短片,分别是《轮船靠岸》、《浮出水面》。

《轮船靠岸》导演朱朝晖以二十四小节VR纪实影像,构成了12分钟的沉浸式短歌。片中,可以看到大地与海岸线,人类与原住民,生生不息。他说:“得益于科技进步,影片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抵达现实生态”。


《轮船靠岸》海报

《浮出水面》是一部取景于监狱的VR实验纪录片。观众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一般,沉浸在一群母亲和孩子们的日常之中。她们处境特殊,生活在为携童入狱的受刑人所设的关押机构里。从标志性的全景监狱到最新的禁闭中心,360°的影像透过孩子们的视角,与动画相结合,带领我们踏上神奇的探险。


《浮出水面》海报

《轮船靠岸》拍摄了一个码头的四季变化,没有人物和主线剧情。片尾写到“致敬《火车进站》”。除却VR的形式,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特点,在影视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比起“物质现实复原论”,“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也许更为恰当。比起《轮船靠岸》,《浮出水面》则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创新和情感,对片中角色的触感十分真实,也添加了一些文学性的旁白,算是对VR纪录片进行了一次前沿性的实验。


露天VR放映现场


此次IDF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片子有两部,首先是中国首映的《Y2K倒计时》。讲述了千禧年快要到来之际,计算机工程师们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在代码中普遍存在的错误可能会导致全球计算机系统瘫痪,记录了在千年虫即将袭来之时,从政治到流行文化等各领域所产生的集体式歇斯底里。《Y2K倒计时》是对90年代最后几天的狂野回溯,也是对这一数字革命转折的有力写照。通过检验这一世纪连接点,本片拷问了人类之间,以及人与技术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Y2K倒计时》海报

这部影片只使用了各种档案影像资料,而没有访谈或实拍的内容,纯粹是由各类新闻、私人影像、采访进行拼接剪辑构成的纪录片。相比较采用相同形式的亚当·柯蒂斯导演的《创伤地带:1985-1999年的俄罗斯》,前者仅使用了BBC的资料,且更富有政治意味与倾向。

《Y2K倒计时》则采用了大量的导演个人搜集的私人影像资料,千禧年也包含人类对科技发展未来的憧憬,这部影片对生活在AI等科技逐渐涌现时代的我们,天然的带有警示的同时也让人对如今趋于封闭集中的社会氛围感到沉痛。


《创伤地带:1985-1999年的俄罗斯》海报

IDF算得上是国内纪录片领域较为重要,氛围也偏向自由的一个影展,但此次IDF也出现多次另我感到不适且非常不专业的情况。

首先是《这个女人》的映后谈,映后谈的主持人好像中途才进场,提问的时候对影片的内容和访谈节奏的把控都强差人意,导致同场的观众大批的离场。在与阿烂导演连线的时候,主持人说道:“这部是导演的处女作”。被现场的女性观众与导演齐声反对,表示更希望用“首作”这个不带有性别意味的中性词,主持人作为电影领域的女性从业者,对这样一部先锋的女性纪录片显然是没有做好功课的。


《这个女人》海报

另一部纪录片《唐先生》的映后就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唐先生》中的唐乃堂是兰溪清代名人唐壬森的第三代子孙,94岁的他与老伴汪宝弟一直住在桃花坞63号的祖屋里,育有三女二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旧城改造”工程扰动了桃花坞的平静。


《唐先生》海报

《唐先生》全片围绕着“旧城改造”工程这一核心问题,展示唐乃堂的生活。由于某种“不可抗力”在放映的时候却将这一部分完全剪去了,仅剩唐乃堂日常琐碎的生活片段,显得过于平淡。导演在映后谈时说:“这个版本是我今天第一次看到,看到一半我就忍不下去走了”。 这部片子原本莫斯科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的版本有两个多小时,主要就是围绕着征迁一事。如此不尊重创作者的粗暴剪辑,完全改变了影片本身的叙事逻辑与情节,一方面替导演觉得愤怒的同时又觉得唏嘘。


IDF活动现场

此次IDF应当算是IDF大会的小年,可以看出主办方的用心,举办了多角度的学术论坛,选的片子也有很多都是首映。又因为是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对于实验影片和艺术性较强的片子也都有较高的包容度,甚至普通观众预约观影也都是不收费的,算得上是一个自由、平等、包容的氛围。即使是这样的一个影展,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加强了自我审查与自我阉割。


IDF媒体礼包

纪录片的创作生态原本就较为艰难,纪录片也是许多个人创作者前期经常选择的一种创作方式。相比于剧情片审查较为宽松,经济上也较为宽裕,各类影展几乎是纪录片的唯一展映途径。在大环境不断收紧,空气日益稀薄的如今,创作者们似乎只能“带着镣铐起舞,转身跳进西湖”。


往期回顾
我的金马60体验记

用语言拨开迷雾,虽然迷雾拨开是更大的未知|专访导演苏七七

喜忧参半的首次短片节体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